在三国史上,曹操于赤壁在东吴手里交过的学费,刘备也终不能幸免,这也确实令人感慨。这一战虽说是西蜀的惨败,但是也不能将刘备的军事才能一棒子打死。大多数军事指挥都可以体现军事水平,无论胜负进退。陆逊吃准夷陵乃国防要害,占据兵力优势,水军优势,地理水文条件优势的情况下力排众议主张守势消磨刘备军锐气,等待机会,这是军事水平的体现。
刘备兵力相对劣势,水军劣势,地理水文条件劣势的情况下,选择侧翼进军江南攻夷道,既有攻破夷道与荆南形成呼应的意图,也有引诱北岸吴军来救从而决战的用意,同样是军事水平的体现。益州水师止步于夷陵,便难护卫南岸蜀军,陆逊可乘流断围,亦因于此。可若非刘备如此安排,军败之时南岸蜀军又以何逃亡撤退?陆逊充分利用水军资源,刘备亦如是,这同样是二人军事水平的体现。
所差者不外乎益州水军弱,夷陵水文条件特殊,难以强攻;而吴人水师强,却采取守势,又不贸然出战。如此,刘备之水军自然无法越夷陵而下夷道护卫江南沿岸。说到底,这是资源不同,目标不同,客观条件不同的问题。而非军事水平高低的问题。陆逊与蜀军对峙良久,觅得破敌之机是军事水平的体现。冯习等人轻敌殒身,大败亏输,刘备依然在马鞍山集结兵力尝试决战力挽狂澜,也是军事水平的体现。
(资料图片)
战争的每一个环节,多多少少都会体现指挥官的军事素养和水平。决定战争胜负的,也不会都是军事水平。资源多寡,力量的强弱,攻守异势,客观环境,政治背景乃至性格癖好,运气使然都可以决定战争走向。无视这些,盲目的以胜负论军事水平高低,就会出现斗兽棋的逻辑,最后的结果必然荒谬无比。单看夷陵之战,可以说刘备与陆逊的军事水平皆在双方将领之上,二者孰高孰低,并非是一场胜负便能盖棺定论。
如果夷陵之战体现了刘备的军事水平。那么,汉末前期,诸如袁绍袁术这样的军阀,简直是毫无军事水平了。曹操赤壁败的惨不惨?你能说曹操的军事水平不高吗?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李服图之,夏侯授首。兵败赤壁,潼关不利。甚至前期被吕布打得好几次惶惶丧胆,襄樊欲迁都。但是,这能说曹老板没有军事水平吗?显然不能。
刘备本来就不是帅才,但至少也是个将材。前期也是破黄巾出来的。就算没读过兵书,经历过戎马一生,从死人堆里摸爬滚打的,什么战况没见过?当阳的难民,赤壁的烈火,雒城的箭雨,汉中的铁蹄。刘老板哪样没经历过?光凭战斗经验,也不能说他没有军事水平。无他,唯手熟尔。袁绍、刘备,倒霉就倒霉在经历了一场大败之后就死了。其实,如果是年轻的时候这样大败,说不定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但是,天不假年。
刘备夷陵的时候都已经六十几岁了,孙十万六十岁的时候在干啥?整天为了立储而烦恼,为了宫斗而绞尽脑汁。相比之下,刘老板也算不错的了。说刘备打仗不如陆逊,或许还承认。但是说刘备毫无军事实力,这一点不敢苟同。众所周知,防守远比进攻容易一点。换个角度,陆逊进攻,刘备防守。刘备未必就会被陆逊打得仅以身免。不是吗?第二,刘备东征,无论他才智如何,这一场战争注定是失败的。
这一点,当时劝阻他的赵云、诸葛亮肯定能看出来。刘备的运气真的不好,东征前,张飞却又被部下杀死。好比刘邦打仗前,樊哙被人弄死了。少了一员猛将,少了一位指挥官,对局部的影响是真的能够影响大局的。运气不好的第二点是。凭借刘备的政治头脑,他会认为东征是对曹丕极其有利的。曹操这辈子都想南下,魏国要想统一,势必要南征。使得孙权两线作战,结果孙权玩了个花招,称大魏吴王,曹丕竟然不听刘晔的建议出兵东吴。
倘若曹丕抓住刘备东征的机会,兵出合肥,直取建业。使得孙权首尾难顾,军心涣散,刘备在夷陵也未必仅以身免。所以,刘备可能和曹操有默契,却看不懂曹丕的操作。刘备深入吴境,粮草供给困难,这些都是问题。刘备为何如此着急,也是和诸葛亮一样。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拿下荆州,为儿子日后一统打下铺垫。诸葛亮北伐也是,只是希望拿下雍凉,据守关中,效法秦国蚕食之势。为后人留下希望而已。
年纪大了,就想趁活着把该做的事做了。否则为什么七十岁的司马懿还要发动高平陵政变呢?刘备的军事实力是没有疑问的,不是优秀的将领,但至少也是个合格的将领。做不到十分九分,但至少也能拿到七分。很多人就是被刘备的失败掩盖而看不到刘备的亮点。看看草鞋刘的战绩:镇压张纯。破贼有功。拒袁术。斩蔡阳。火烧博望坡。献计袭许都。还有很多,就不一一例举了。当然,前期的刘备败绩也很多。这有一说一。刘备的军事水平就是从无数次败绩中成长的,不谈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至少也是个良好。只能说,运气真的差吧。
从魏吴两国的反应可以看出。夷陵决战发生在222年6-7月,战后吴军乘胜西进,但在八月得知刘备驻扎白帝城、赵云来援之后,立即后撤并主动求和。说明陆逊这边没有短时间内取胜的把握。而魏国这边,在知道刘备惨败的情况下,没有攻打汉中,却选择了南下攻吴。说明在魏国这方面看,吴还是比蜀更易击破。其次,夷陵战败222年秋,刘备病死223年夏,还是隔了大半年的。而且诸葛亮集里面,刘备给刘禅的遗嘱里说,自己一开始只是得了小病,没太当回事,才逐渐发展成不治。
刘备好歹发展出了荆州、益州,强盛时期还是和曹操会猎汉中的。诸葛亮北伐最后也没伐出来啥,滥用人力物力还把自己累死了。如果刘备不被气死,诸葛亮估计也能活个六十几,这样的话岂不是汉室将兴,全战三国没出的时候,一个个都说匡扶汉室,出了之后都玩曹操,第一个打的就是汉室,到最后很少有人玩刘备匡扶汉室,这里对于曹魏的偏袒也是不言而喻,毕竟曹魏的优势在这儿,明眼人都能看得到。
对于缺乏造血功能的蜀汉而言出路无非两条:第一条,打出四川从外地吸收新鲜血液来补充自身日益凋零的外地统治阶层;第二条本土化重用四川本地人扩大统治根基。而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选择的都是第一条。刘备的基本盘就是他自己,无论在徐州荆州益州,手下都能跟着他颠沛流离,他的盘跟地域无关,靠的是自己的人格魅力,讨吴时带在身边的都是他的"基本盘"。
这场战争结束后,刘备逝世,其实感觉蜀汉也还好,因为曹魏压力在,所以夷陵之战西蜀和东吴并没拿出全部家底,防着曹魏呢,比如魏延,王平,张嶷,马岱,张翼,句扶等蜀国中后期重要力量似乎并没去。夷陵之战后最要命的损失也是人才损失,直接导致诸葛亮虽然不算无人可用,毕竟是捉襟见肘,不然也不会急着培养马谡。所以,其实夷陵错还是错在战败,但这一役想赢其实也是真的不易。
本来东吴在守土上战斗力是很强的,又有陆逊领兵,刘备这边又有诸多不利因素。能赢下这一役的不说青史留名,至少也是当世英杰了。最后,蜀汉真正的威胁在国内,蜀汉政权来源极其复杂,有刘备原先从北方起家的班底,又有亡于荆州时期收拢的荆州士人集团,再加上占领蜀地后收编的原刘章系列东州集团,最后是四川本地势力。
这些人成分复杂而且各自的利益诉求不同,蜀汉政权也是分而治之,对于刘备起家班底以及荆州士人属于核心统治阶级自然而然是利益最大方,刘璋系人马次之是拉拢对象,而对于人口占绝对多数的四川本地人则是金字塔的底端是属于被欺压的对象。正因如此,刘备集团在蜀地推行的是彻头彻尾的法家和军阀政府,最终结果是本地人自始至终对于蜀汉缺乏向心力。
文:风软一江水。林苑浮生工作室:求识、趣味、见解。
标签: